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让内容更加丰富自然。
---
邑姜,是周武王姬发的妻子,也是周成王姬诵的母亲。作为西周开国的王后,她在历史记载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,且多集中在她作为周成王母亲的美德上。史书中记载说:
“周妃后妊成王于身,立而不跂,坐而不差,独处而不倨,虽怒而不詈,胎教之谓也。”
这段话出自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,意指邑姜怀胎时,站姿端正不跷脚,坐姿端庄不散漫,独处时不骄傲傲慢,生气时也不出口骂人。古人相信,正是她这种温良恭俭的胎教,才影响了腹中的周成王,使他后来成为明君。这也是中国古代关于“胎教”的最早文字记载之一。
除了这点,关于邑姜的形象,史书中相当模糊,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。比如,她是否曾是周武王的哥哥伯邑考的妻子,以嫂子的身份嫁给了周武王?她的父亲是否就是著名的姜子牙?周武王口中的“乱臣十人”中,是否包括邑姜?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。
展开剩余88%在开始深入讨论之前,先要理解西周时期贵族男女的称呼方式。因为疑惑邑姜与伯邑考关系的原因,正隐藏在这些称谓之中。
首先,需明确的是,“周武王姬发”、“周成王姬诵”、“姜子牙”等称呼,都是后人加上的。西周贵族男子称“氏”不称“姓”,国君更是无氏,称国号。因此,周武王和周成王在当时的叫法是“武王发”、“成王诵”,或者直接以国号称呼,如“周发”、“周姬”。
姜子牙的姓是“姜”,氏是“吕”,名“尚”,字“子牙”。当时人通常称他“吕尚”,或者依照周文王的称呼“太公望”,也叫“吕望”。
女性的称呼则复杂得多,和男性相反,女性多称“姓”而不称“氏”,而且姓通常放在名字的后面,体现姻亲关系。常见的方式有:
1. 排名 姓,如“伯姬”,意为姬姓排行第一的女子,通常是出嫁前的称呼。
2. 父亲的国名 姓,比如著名的褒姒,她是周幽王从褒国掳来的,姓“姒”。
3. 丈夫的国名 姓,如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息妫,嫁给息国君主。
4. 丈夫的谥号 姓,例如诗经中称赞的美人庄姜,嫁给卫庄公。
5. 丈夫的爵位 姓,比如出土文物中出现的“王姒”,被认为是某位王后的称呼。
6. 尊称 姓,如周武王的曾祖母、祖母和母亲分别被称为“太姜”、“太任”、“太姒”,“太”字一般是尊称,姜、任、姒是她们的姓。
由此可见,西周贵族女子的称呼多与丈夫相关,尤其是出嫁后,称呼会以丈夫的国号、爵位、谥号为主,成为她们被历史记载的名字。
而邑姜的称呼,显然也是如此。她的姓是“姜”,那么“邑”二字,要么和她的父亲有关,要么和她丈夫有关。因她已嫁人生子,和丈夫有关的可能性更大。
先看看“邑”字是否可能和邑姜的父亲相关。一般观点认为,武王后的父亲是姜子牙。可是无论是姜子牙还是其它有记载的姓姜人物,其封地和尊号中都没见过“邑”字。
那么,若“邑”字和丈夫相关呢?这点又如何理解?
首先,“邑”字不太可能来自周武王本人。周武王是天子,其王后可以直接称为“王姜”。但在邑姜所在的时代,有一个人很可能赋予她“邑”的称号——那就是周武王的兄长,伯邑考。
“伯邑考”这三个字并非其真名,而是尊称。关于他的真名,学界争议甚多。
“伯”毫无疑问是排行的意思,史书记载他是周文王的长子。至于“邑”和“考”,解释纷繁。
有人认为“邑”是伯邑考的名字,现代说法是“姬邑”;有人猜测他曾任“邑”官职,因为古代“三朋而为里,五里而为邑,十邑而为都”表明邑是行政区划;也有人认为“邑”象征其身份尊贵或谥号。
至于“考”,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名字,按现代说法“姬考”;有人说“考”是古人对逝者的尊称,后世称去世父亲为“考”可能起源于此;还有人认为“邑考”是名字或字。
总体而言,伯邑考姓名的确切含义至今成谜,需待未来考古有新发现。
从这里推断,如果伯邑考“邑”字是官职、谥号或尊称,那么“邑姜”这个名字就有可能和他有关。毕竟,西周女子常用丈夫的爵位或尊号加姓来称呼。
而且,周朝有“蒸婚”和“报婚”之习,即“收继婚”,即父亲去世后儿子娶庶母,兄长去世后弟弟娶嫂子。例如,卫宣公为太子伋娶妻,选中齐僖公女宣姜,却因美貌被卫宣公霸占,后来卫宣公和太子伋去世,宣姜被其兄齐襄公嫁给卫宣公之子,太子伋的弟弟卫昭伯,理由是嫁给太子后,太子死了,嫁给太子的弟弟也是理所当然。
因此,周武王大哥伯邑考去世后,娶嫂子邑姜为妻,也属可能。
不过史料缺乏确切证据,无法断言“邑”字是否与伯邑考有关。
还有人提出,“邑”也指都城,可作为女子尊称,邑姜的称呼也可能为了区分周武王的曾祖母“太姜”。
在缺乏更多考古发现之前,这依旧是一个谜。
关于邑姜是姜子牙女儿的说法,最早见于西晋初年的《春秋经传集解》,但这只是经学家杜预的注解而非正文,称“邑姜,齐太公女,晋唐叔之母”,齐太公即姜子牙,西周建国后被封齐国。
然而,西晋距邑姜时代已有千余年,此记载的可信度存疑。
但这并非孤证,类似说法在稍早一些的《帝王世纪》中也出现,称武王妃为太公之女邑姜,尽管该书多章节已失传,该句存于唐宋典籍引用。
这显示魏晋时期许多人认为邑姜是姜子牙女儿,但缺乏更早资料佐证。
毕竟,若邑姜真为姜子牙女儿,姜子牙便是周武王岳父,此事在周朝应极为重要,且姜子牙地位显赫,史料不应全无踪迹。
继续考察更早文献,《左传·子革对灵王》说:“齐,王舅也;晋及鲁、卫,王母弟也。”意指春秋诸国起源。
晋国首任君主是周武王儿子唐叔虞,国号初为“唐”,其子起名“晋”。
鲁国首任君主是周公旦,周武王同母弟。
卫国首任君主是卫康叔,亦周武王同母弟。
这些均是周武王或周成王的同母弟。“王”此处指当时在位周天子。
齐国首任君主是姜子牙。
《说文解字》对“舅”字解释为母亲兄弟或妻子父亲,即现代所说的舅舅或岳父。
故此处“齐,王舅也”应指姜子牙是周武王岳父,与邑姜为姜子牙女儿的说法相符。
因此,我认为邑姜是姜子牙女儿的结论较为可信。
至于周武王所言“予有乱臣十人”,《尚书·太誓篇》记载这句话,但“乱臣”并非贬义。《说文解字》和《尔雅》解释“乱”为“治”,意指能臣。
《左传·昭公》引用此语:“余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”,印证“乱臣”实为治世能臣。
“乱臣十人”中,九人广为认可,包括周公旦、召公奭、太公望(姜子牙)、毕公、荣公、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南宫括,均对周朝立国有重大贡献。
第十人则存在争议。
东汉学者马融认为是“文母”,即周武王母亲太姒的尊称。
南宋朱熹则认为“乱臣”中“文母”不合常理,推测应是邑姜,理由是九人治外,邑姜治内。
实际上,我更倾向于太姒为第十人。
理由有三:一是太姒说法更早,东汉即有记载,或依失传史料;二是东汉已有“太后非臣”的观点,不轻易将太姒归类为臣子;三是太姒地位远高于邑姜,《列女传》称其为“周室三母”之一,诗经中对太姒赞誉多于邑姜。
若邑姜在周武王建国中地位突出,史书应有更多赞颂。
综上,乱臣十人中第十人很可能是太姒,而非邑姜。
从有限记载推测,邑姜生平大致如下:
作为姜子牙女儿,姜子牙归西岐后,她先嫁周武王长子伯邑考。伯邑考去世后,她再嫁周武王姬发,辅佐其登基为武王。武王后大权多由婆婆太姒掌管,邑姜更多精力在抚养孩子上。
这段经历虽多为推测,史书记载稀少,只有她身为武王后和对周成王的胎教有所记载。
商周时期的史料极为有限,就连周武王本人许多细节也模糊不清,连牧野之战后他称霸天下的时间都成谜。
只能期盼未来有更多考古发现,揭开商周历史的层层迷雾。
你怎么看呢?这段历史是否也让你感到神秘且引人入胜?
发布于:天津市悦来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